天生纯血?服饰历史中的「马面裙」是独特还是平常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已出版《图解中国传统服饰》本文是“马面裙系列”里时装篇《》、汉服篇《》和番外篇《》之后的“历史篇”。可以这么说,尽管马面裙至少十分有序且普遍地传承了明清两代,但对它的关注度却一直很低,甚至于“马面裙”这个名字都算是后世总结出来的,因为在之前的人们看来,它只是裙子,不需要特别拿出来说道说道的普通裙子而已。(澳大利亚肖像画家阿格尼丝·古德西尔[1865 - 1939]笔下穿着中国裙子的女性)这点其实从“马面裙汉服篇”里也可以看出,即便是对于如今最为关注马面裙的汉服圈来说,对马面裙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从抗拒到接受的过程。可见,马面裙其物可能并非横空出世,但对它的关注却算迟来且汹涌。1开衩,也是一种形制尽管在马面裙的历史脉络整理,它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我们目前更常见的汉服马面裙是从明代文物发展而来的,而一些清马面裙也是从古董裙发展而来的,基本与近现代的两种马面裙没有直接关系了。(相关梳理见《》)(目前对马面裙的认知形制,图/自绘)由于汉服圈和一些网友更熟悉的是明制汉服发展而来的马面裙,往往更关注它相对打褶的这个特点。毕竟,相比时装里更常见的顺褶、箱褶、抽褶,马面裙的打褶方式、两片式的组合方式都更引人注目一点。但稍微了解服装的人都会发现,马面裙两片交叠形成了既有遮掩又有开衩,且开衩位于人体的中线其作用类似裤腿,这样带有明显功能性指向的发展才更值得探讨。对于马面裙的发展,汉服圈简约总结如下图——(网络图片)图中最难回答的其实是图中的第一个箭头:为什么要从一个裙腰接一片裙幅的做法,改成一个裙腰接两片交叠裙幅的做法呢?按照目前最出圈的文字记载,也就是出自北宋《江邻几杂志》(这并不一定是最早的记录)是为了骑驴。又说妇人不服宽袴与襜,制旋裙必前后开胯,以便乘驴。其风闻于都下妓女,而士人家反慕效之,曾不知耻辱如此。(《江邻几杂志》书页,图/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但这个说法是不够有力的,早在2012年孟晖写《开衩之裙》时就对这个原因提出过质疑,唐代女性更流行骑马出行,她们怎么就没发展出两片裙呢?(《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唐彩绘骑马仕女俑)这个问题是否正确,后面再说。孟晖在文中对此的推测是适应宋代女性缠足之需,因为她们已经无法应付拖地长裙带来的不便。马面裙更吸引一些学者的,是它的前后开衩的方式。我们以现代西装为例,一般有三种开衩方式:不开衩的意式、开两道衩(左右开衩)的英式、开一道衩(背后中间开衩)的美式,差不多囊括了常见的开衩方式了。(西服的常见开衩方式)早期的中国服饰是以不开衩的为主,并且从文物看服饰交叠的部分很大。即便是直裾式的衣襟交叠以后,外圈的衣襟边缘基本可以到达身后中间的位置,几乎等于绕身近两圈(相关内容见《》)。(江陵马山楚墓着衣俑穿着效果/《江陵马山一号楚墓》)(江陵马山出土服饰1:1尺寸制作后的真人穿着效果/啦啦哦制作)隋唐时期流行两侧开衩的缺骻袍,因为古人穿衣层次繁多,即便两侧开衩其实也不会露底。这种服饰风格被认为是由胡传汉、由底层传向上层,而它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不同于早期服饰风格的开衩。明代的袍服保留了两侧开衩的方式,但增加了具有遮蔽性的被称作“摆”的结构。“摆”的类型很多,像西装那样在开衩处接一块以形成交叠的做法是最易于理解的一种。(西服的开衩方式)(织金妆花龙襕缎直身龙袍料拼接成衣示意图,图/《定陵》)(侧耳圆领袍结构复原,图/《明代官袍标本“侧耳”结构的复原与分析》)而类似于马面裙这样的前后开衩案例有吗?虽然不像两侧开衩那么常见,但也不少。比较引人注意的是金齐国王墓出土的服饰,多件长袍在后片下摆处都不是直接拼合,而是从中缝处接出一块,呈现出交叠的状态。这些长袍在穿着后就是类似马面裙的前后各有光面交叠的样式。(紫地金锦襕绵袍展开图,图/《金代服饰 金齐国王墓出土服饰研究》)(紫地金锦襕绵袍展开示意图,图/自绘)(褐地翻鸿金锦襕绵袍展开图、示意图,图/《金代服饰 金齐国王墓出土服饰研究》)中国丝绸博物馆有一件辽代锦袍,也是类似结构,只不过袍子宽大从中分接出的部分占比看着就不大了,反而更像西服后开叉的交叠。(大窠四鹰纹锦袍,图/中国丝绸博物馆、杭州吉庐)恰巧金齐国王墓中也有一件类似的,线图绘制得较为清晰。(紫地云鹤金锦绵袍背面开衩图,图/《金代服饰 金齐国王墓出土服饰研究》)(紫地云鹤金锦绵袍线图,图/《金代服饰 金齐国王墓出土服饰研究》)这个结构虽然特殊,但比较隐蔽,除非发掘报告中特地展开(如金齐国王墓)一般很难留意到。但一旦开始留意,就会发现其实这个结构并非孤例,至少在出土的南宋服饰里也可以寻觅到踪迹。比如南宋周瑀墓报告中称“圆领单衫”“后襟里面 自腰部向下另夹一层”,却没有提及其他开衩信息,似乎所指的便是这种结构。(图/《江苏金坛南宋周瑀墓发掘简报》)(周瑀墓所出圆领衫,图/《中国织绣服饰全集 历代服饰卷》)而在赵伯澐墓出土的服饰,也有一件是类似形制,从整体看已经十分汉化了。(圆领梅花纹罗夹衫,图/杭州吉庐)(圆领梅花纹罗夹衫,图/《丝府宋韵》)这类服饰的穿着效果,可以参考南宋陈居中《文姬归汉图》和另一幅佚名《文姬图》中的形象,南宋《番马图》等。(南宋陈居中《文姬归汉图》)(宋佚名《文姬图》)(南宋佚名《番马图》)为了证明马面裙可骑马,网上很多人都发过骑马骑驴的图像,但大多年代在明清,此时裙褶已经比较宽大,遮挡效果较好。而这些画像以及清代的一些后开叉形象,似乎在传达另一个信息,虽然前后开衩利于骑马却犹嫌不足,最好像图片这样再将开衩的部分约束起来,才更加便利。2裙幅,不仅只有一片即便我们回答了马面裙的开衩之谜,也很难就此笃定地认为马面裙便是从这类袍服的开衩方式发展而来的。它只不过回应了一些网友对于马面裙的“大惊小怪”——前后开衩的本就服饰中一种常见的形制。(1945年英国男式羊毛大衣)(准噶尔服饰)(后开叉的西服)于是,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马面裙,就会觉得它的结构并无故弄玄虚之处,不过是将两片裙幅固定在一条裙腰之上,类似的做法尽管在如今的我们看来很是特别,但在古人看来却不一定了,所以它竟然没有得到一个专门的名称。可能有人说了,“马面”就算是后世总结出来的,不也算个名字么?曳撒在《酌中志》中描述为“其制后襟不断,而两旁有摆,前襟两截,而下有马面褶,从两旁起”,但结构与马面裙不同,可见即便是“马面”这个名字形容的也是它打褶后的视觉形态,而非结构上的。尽管可能缺乏足够的出土实物,但我们仍能从一些图像中看到两片甚至三片裙幅共用裙腰的服饰痕迹,尽管有的可能无法完全被称作“裙”,且可能并不穿在最外层。(打虎亭汉墓石刻线描摹本)(吐尔基山辽墓出土的第七层服饰)让我们再回来一开始的那张网图,就会出现另一个被画图者自己都忽略的盲区,就是古人并不只穿一层裙子(包括袴等其他服饰)。画图者显然是套用了现代服饰的层次逻辑,不仅认为裙子只穿一层,并且认为一个时期内只存在一种服饰形制。(网络图片)事实上,在古人的穿着逻辑里,多片裙幅共用一条裙腰的稀松平常还建立在,多条裙子(或裳)叠穿本来就可以形成这样的视觉效果。但我们的苦恼却还在马面裙如何不走光的问题上,就像《》里聊过的,马面裙是火了,但真正火的是马面裙吗?从发掘报告看,至少到南宋时两片相叠裙幅共用一条裙腰的裙子就已经是非常主流了,从出土文物的所占比例看几乎是一种缺省答案。如黄昇墓出土该形制裙子18件(总出土裙21件),周氏墓写了“两片裙较多见”。(《福州南宋黄昇墓》书页)(《德安南宋周氏墓》书页)到了明代,两片相叠裙幅共用一条裙腰的裙子男女文物都有。女裙有清晰详尽数据的如明神宗定陵,两位皇后共出土47条裙子,均为两片裙。并且提到了一篇类似百褶裙的形制,但线图没能绘出清晰结构,是目前马面裙中没见过的样式。(《定陵》书页)由于元明时期的这类裙子打褶方式逐渐固化,到清代时装饰突出在裙门(马面)处(部分内容可见《》)。(《更几兴废,物华常流传——马面裙的始末、解构与重组》)(马面裙在清代的不同变化)网友目前对于马面裙有一种错位的他者崇拜心理,一方面觉得马面裙形制特别,迥异于自己对于裙装的认知,从而产生马面裙是独一无二的想法,一方面又觉得马面裙历史久远,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服饰,从而产生马面裙可配万物的想法。近现代是有马面裙保留的,但主要分化为两种。一种是保留明清发展,如作裙、少数民族服饰和民间用作礼服的裙子,依然为两片式;另一种则跟随潮流发展,如民国袄裙之裙、广东裙褂之裙,多已改为筒裙。见过前者,不至于大惊小怪,延续后者,就会更适应时装发展。但目前的马面裙在《》里已经聊过了,接续的时间线是从”明代-汉服-时装“,是一种隔空嫁接,参与者也多为Z世代年轻人,它的发展本质上是另一条线。(汉声杂志记录的苏南水乡女子寿衣)(作裙,男女都可穿)(民国裙子,图/摩登佳丽)(裙褂)(民国袄裙)3服饰有没有纯血?既然主要是由于现代汉服流行而被人关注起来的马面裙,自然会有一个具有汉服特色的争议——马面裙是汉族的么?《》里提到过”马面裙“并不汉服运动的天然选择,而是在汉服运动过程中艰难地争取进入”汉服“队列的。早期汉服圈由于对明代女装究竟是什么样子都没有清晰认知,后来由于明代服饰的爱好者(有的非汉服圈)对于明代服饰的考据和推广,使得袄裙等款式在汉服圈也流行起来了。但由于马面裙的流行时代横跨了明清,所以如何将马面裙做得明显区别于清代风格,是当时的主流要求。但如今的局面,马面裙已经成为最出圈的汉服单品,混搭马面裙太过以至于一些汉服活动已经开始拒绝这类搭配作为穿着汉服的入场券了。所以风向从否认马面裙为汉服转向到了否认马面裙又胡服血统。由于学界对于马面裙的关注度不高,且多集中在明清时期,所以马面裙的起源并无定论。但这并不等于没有其他声音,前面已经提到过,学者们关注马面裙多关注它的开衩方式,而前后开衩的初衷很多可能属于骑马民族的需求。为了摆脱类似疑云,在迪奥马面裙风波闹得最凶的时候我就见过不少澄清马面裙血统的汉服元老文章,提出的理由有“马面裙是‘围合式’,不是‘套穿式’,属于汉服体系的创造”。咱也不知道为啥全地球随处可见的围合式穿法就成为了“汉服体系的创造”了,但这背后是很多人对于服饰历史的误解——比如,他们认为不同款式形制的服饰是一种带有极高壁垒的发明专利,地球不同角落的人是无法在没有沟通的情况下产生相似的灵感。比如,他们认为服饰在”发明“之初、发展或传播过程中带着神圣且强烈的血统印记,能主动地自发地筛选影响因素,从而保持自己的纯血性。又比如,他们认为服饰携带可识别的家族式遗传信息,不仅同一家族的服饰共有这个遗传信息,并且在服饰发展或传播中可以保持这个遗传信息,更重要的是该遗传信息是肉眼可见的……可惜,历史早就写好了,我们如今对马面裙的所谓“复刻”或“复原”也只是历史正在书写的一段。回不到原来的那个时刻,更无法更改那个时刻。感谢阅读,喜欢请记得分享哦^_^※ 如无另外标注,文章为 春梅狐狸 原创,如有疏漏欢烦请指正,文章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转载须经授权并支付稿费;※ 所使用的图片、视频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以协商相关事宜。* 最近的文章 *春梅狐狸 传统服饰脸着地的藏狐,故纸堆里的服饰爱好者笔者已出版《图解中国传统服饰》,请多支持如果喜欢 ❤ 记得关注
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